來源: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
作者:網絡
2014“質檢利劍”車用汽柴油、汽配產品兩個專項整治工作成果突出
2014年,質檢總局根據全國雙打辦等9部門聯合下發的《京津冀地區車用汽柴油專項整治方案》要求,結合實際制定了車用汽柴油專項抽檢和打假方案,并在全國開展了汽車及其配件專項行動,取得了良好的整治效果,進一步優化了市場環境,促進了相關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突出抓好京津冀地區汽柴油專項整治
2014年,京津冀3地質監部門按照全國雙打辦等9部門聯合下發的《京津冀地區車用汽柴油專項整治方案》要求,結合地方實際,制定整治實施方案,開展了車用汽柴油相關產品的抽檢和打假工作。質檢部門按照要求,加強了對石化企業的監督檢查,督促企業強化質量控制,嚴格按照相關標準生產加工車用汽柴油產品,加大生產源頭治理力度,不符合質量標準的汽柴油產品一律不得出廠銷售。為了保證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各有關部門還發揮現有舉報投訴機制的作用,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監督,提高了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和質量控制能力。
在車用汽柴油生產企業監督檢查中,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3地質監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256人次,對5家車用汽柴油生產企業進行了監督檢查,開展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證后監管。從檢查情況看,被檢查企業生產汽柴油符合國家有關產業政策要求,相關資質文件齊全,設備先進,管理制度完善,未發現存在質量違法違規情況。同時,質監部門繼續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打擊土煉油違法活動。積極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產業政策,會同有關部門取締“土煉油”生產場點35個,從源頭上遏制土煉油違法行為反彈,炸毀、限期拆除一批土煉油爐。此外,還配合相關部門開展了油氣田和輸油氣管道安全保護工作。
在“質檢利劍”汽柴油專項打假行動中,各地質監部門積極做好同其他相關部門的組織協作,進一步形成工作合力。
北京市質監局與工商、環保等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開展對京津冀地區車用燃油專項整治工作,共檢查加油站6家,油庫2家。天津市質監局在專項整治行動過程中,配合市商務委、公安局等部門對13家加油站進行執法檢查,重點檢查了加油站應具備的資質、進貨來源、憑證單據、油品質量狀況等,未發現明顯違規違法問題。河北省質監局還將車用汽柴油生產企業監督檢查情況通報給了商務、工商管理等相關部門作進一步處理。
截至2014年底,全國質監部門共查辦汽柴油案件283件,查獲涉案汽柴油產品貨值470萬元。其中,河北省按照質檢總局部署,統籌對全省車用汽柴油生產企業、加油站加油機進行計量執法檢查,于5~6月份在全省范圍內對加油站加油機作弊等違法行為進行集中打擊,共出動4912人次,檢查了2021家加油站,查驗了在用的6904臺稅控燃油加油機,立案查處36起,涉案貨值78萬元。
2014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連續開展國家和省市汽柴油質量監督抽查共7個批次,未發現不合格情況。其中北京市質監局抽檢的2批次車用汽油和2批次車用柴油產品均符合北京市地方標準;河北省2014年抽查2家生產企業汽柴油產品3批次均檢驗合格。天津市抽查2家生產企業汽柴油產品4批次均檢驗合格。
深入開展汽配產品執法打假工作
2014年,各地質監部門深入開展汽車及其配件專項行動。汽車以專用校車為重點,重點查處專用校車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和未經強制性認證等違法行為。汽配以制動器襯片、制動液、安全氣囊等為重點,重點打擊無證生產、不符合強制性標準、以假充真、廢舊翻新以次充好等違法行為。已查辦案件661起,查獲假冒偽劣汽配產品貨值金額1798萬元。同時,質監部門與工商、公安等有關部門聯合將生產、流通使用環節結合起來加強監管。強化與公安機關的辦案銜接,對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時按規定程序移送公安機關。2014年,質監部門會同公安部、工信部約談了中國一汽、北汽福田等8家涉嫌生產違規汽車企業,通報了2013年度涉嫌違規汽車產品有關情況,責令該8家企業加強產品質量管控,針對違規情況限期整改并定期上報整改進度。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質監局對公安部通報的2696輛涉嫌違規汽車線索進行逐一核查。
2014年,質檢總局執法司認真落實質檢總局整體工作部署,組織開展“車、油、路”整體整治有關工作,牽頭研究梳理了涉及質檢總局的新車排放標準監管職能,并加強與環保部的聯絡。配合環保部開展機動車排放督查,會同環保部、工信部、公安部、工商總局下發《關于印發新生產機動車環保達標監管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聯合開展新生產機動車環保達標監督檢查工作。積極配合交通部制定促進汽車維修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轉變行業發展方式,提升行業服務水平,形成治理體系,推進汽車維修業規范、健康、可持續發展。
近兩年汽柴油產品國家監督抽查情況
2013年,質檢總局組織開展了車用汽油、柴油產品質量國家監督專項抽查,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蘇、山東、河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陜西、寧夏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80家企業的180批次產品,其中,車用汽油共抽查了120家企業的120批次產品,抽查發現,有15家企業的15批次產品不符合標準要求,不合格項目涉及研究法辛烷值、抗爆指數、溶劑洗膠質、誘導期、硫含量、烯烴含量、苯含量、氧含量、甲醇含量等,主要質量問題集中在研究法辛烷值和抗爆指數。柴油共抽查了60家企業的60批次產品,抽查發現,有5家企業的5批次產品不符合標準要求,不合格項目涉及硫含量、閃點(閉口)、餾程項目中90%回收溫度以及運動黏度(20℃),主要質量問題集中在硫含量。
2012年,質檢總局開展車用汽柴油國家監督抽查結果顯示,對車用汽油的抽查檢驗包括研究法辛烷值、抗爆指數、鉛含量、錳含量在內的21個項目,柴油產品檢驗了氧化安定性、硫含量、機械雜質等21個項目。總體上看,生產領域車用汽油和柴油質量狀況較好,98家企業生產的121批次車用汽油中,合格產品119批次,產品抽樣合格率為98.3%;柴油產品抽樣合格率達100%。
汽配產品假冒偽劣情況突出
2013年,在《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俗稱“汽車三包”規定)發布之前,質檢總局發布暗訪結果顯示,近半數廠家使用假冒偽劣配件,近4成的消費者曾經遭遇過隱形消費或強制消費。據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對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12個省區市的部分企業的汽車售后服務的專項調查,“汽車三包”施行先天條件并不理想。據時任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秘書長陳傳意介紹,根據對103家汽車4S店暗訪發現,有17家汽車4S店在維修、養護過程中不使用原廠配件,31家汽車4S店摻雜使用非原廠配件,這類情況達46%。對1000名消費者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39%的汽車4S店有隱形消費或強制消費問題。
質檢總局當時的調查數據顯示,汽車售后服務市場的利潤率已達40%,汽車維修、養護業務初步建立服務質量管理體系,但仍然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市場經營模式。
業內人士指出,假冒偽劣汽車零配件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小作坊的粗制濫造;二是報廢車輛的拆解,然后對零配件進行翻新。
圖為執法人員正在檢查汽配產品。
1、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校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bapduoduo.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校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master@xiaoche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