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峽導報》
作者:楊思萍 劉普
近日,臺灣“交通部”通過一項新規,為了加強民眾禮讓幼童專用車、校車(也稱“娃娃車”)的意識,違規裁罰的基準將翻倍,從900元(新臺幣,下同)上調至1800元。實際上,翻開臺灣出臺的校車政策,我們可以發現各種法令法規可謂巨細靡遺,而在實際操作中效果如何呢?
禮讓校車:
會緩行但不停車
不禮讓校車要罰款?當導報記者就此問題詢問幾個臺灣朋友的時候,他們都表示不知道有此規定,但是按照臺灣現行的法令規定,遇幼童專用車、校車,不依規定禮讓或減速慢行者,確實要處以罰款,而且裁罰基準從900元起跳。
也許正是因為民眾對此項規定的陌生,最近,臺“交通部”決定對此項裁罰再加碼,倘若不依規定禮讓或減速慢行者,接下來將以法定罰款最高額度處分,也就是將裁罰基準由900元加倍到1800元。可是,原本就沒有落實的法令,現在能實施得起來嗎?
臺北市民阿德家附近就有幾所學校,他每天開車上路,遇到校車的幾率并不低。阿德告訴導報記者,臺灣人開車大多算是守法的,平常遇到校車他都會減速禮讓,但不會停下來讓道,只有遇到警車、救護車才會靠邊停車讓出道來。而且,禮讓校車的行為基本上都是靠自覺,“之前也沒有聽說有人因為不禮讓校車而被罰款的”。
在科技園上班的女白領黃先瑞也認為,禮讓校車主要靠觀念而不是靠罰款,“很難吧,除非發生車禍,不然很難進行界定”。先瑞到過美國,她對美國人禮讓校車的行為印象深刻,“美國人認為小孩是未來的希望,成人有義務在他們成人前保護他們,這種觀念也應該在臺灣推行開來”。
事無巨細:當局其實很嚴格
實際上,臺灣當局非常重視對校車的安全防范,并且依照學生年齡來劃分校車,未滿兩歲的幼兒,臺北就提供了有特殊設計的安全座椅的交通車;七歲以下兒童乘坐的校車稱為“幼童專用車”,它是校車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幼童專用車俗稱“娃娃車”,多是使用俗稱面包車的無鼻商用車,它規定只能用來接送學童,乘載人數須標識在車前左右兩側,車身各部規格、幼童座椅與尺度都有嚴格的規定:如椅墊面不得前傾;椅墊內緣至前座椅背后緣的水平距離應為42—45厘米;幼童專用車應在安全門上標示“安全門”字體及其操作方法,字體顏色應為紅色且“安全門”每字大小至少10厘米;幼童座椅的椅背上沿不得設有堅硬的物品等等。
每學期,幼稚園還進行“娃娃車”的安全演練,讓學生熟悉車上的環境,學生要學會如何通過拍窗和按喇叭進行呼救,在司機不在的情況下如何開窗而不會被悶在車廂,同時,在疏散時要以何種方式下車,并學會如何使用滅火器。
不過,多如牛毛且隨時可能更改的標準也讓不少私立幼稚園抱怨不已,例如,當局發現“非”字形座位會影響逃生,因此將座椅配置更改為“川”字形,但直排座椅在緊急剎車或加速時導致車內的小朋友不是向前傾就是向后倒,當局再一次將座椅改回“非”字形。
家長坦言:對“娃娃車”并不放心
雖然當局和幼稚園都在校車的安全性上做了很多功課,但民眾仍坦言對“娃娃車”并不放心。在臺南開旅行社的張先生,育有三個小孩,現在小兒子還在上幼稚園,他對導報記者表示,臺灣的“娃娃車”并沒有看上去那么安全,而他家的三個小孩子都是由他親自接送,每個小孩起碼要接送四年,即使辛苦些,他也不放心小孩搭“娃娃車”。
據張先生介紹,在臺南,路上開的“娃娃車”很多都是私立幼稚園的,私立幼稚園為了吸引家長來報名、提高競爭力,才會在“娃娃車”上下工夫,而公立幼稚園由于很多預算需要審核,加之沒有競爭壓力,往往不會在“娃娃車”上進行投入,像他家小孩子上的幼稚園,就沒有為學生準備校車,小孩都是由家長接送上下學。
張先生透露,在臺灣,私立幼稚園雇傭“黑車”當校車的情況還是存在的,他常常看到原本只夠坐8個成年人的車子,改裝成“娃娃車”后,就被塞了十幾個小朋友,不用問都知道是違規超載,讓人看起來十分揪心。而之前臺灣也曾發生過一個案例,由于司機和老師的疏忽,一個學生被鎖在車內,由于太陽暴曬活活被悶死了,這也讓這些做家長的,更加放心不下“娃娃車”的安全。
上一篇
校車管理相關制度發展史
1、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校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bapduoduo.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校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master@xiaoche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