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源:寶寶小課堂
作者:
『品質好校車,贏戰新學期』,好校車助力新學期招生,更有好禮等你來拿,點擊 好校車 進入活動。
每年的開學季,在各個幼兒園門口總能見到一些依依不舍的離別大戲。孩子們哭著喊著,我不要上學,三步一停留,五步一回首,眼淚吧嗒吧嗒,著實讓人心疼;而家長們貌似也不好受,扒窗戶、蹲墻角、登高望遠,就為了看一眼孩子在里面適應得怎么樣,有的家長甚至和孩子一樣掉眼淚。(校車)
這一切都源于一個詞“分離焦慮”。最早的時候,所有的嬰兒跟照顧者分離,不管他有沒有記憶,都會引起焦慮和不安,會有很多很不愉快的情緒,會很傷心痛苦。他通常會用哭、鬧這樣一些舉動來表達他拒絕和親人分離。我們又把分離焦慮成為離別焦慮。
我們每個人的內在多多少少都會有這樣的焦慮,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對新進入幼兒園的孩子來說,這次他人生中第一次和父母的重大分離,自然也就免不了焦慮了。但是我們也看到每個孩子的分離焦慮程度是不相同的,有的哭了一兩天就適應了,有的則要鬧上幾周甚至一兩個月,這其中是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今天,我們就從分離焦慮的階段、影響分離焦慮的因素以及我們如何預防與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三個方面聊一聊。
一、分離焦慮的階段
為什么我們首先要先講分離焦慮的階段呢,就是讓父母更加了解分離焦慮的發展過程,心里有個底,到時候面對孩子的各種狀況,也會更從容一些。
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通過觀察把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1.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
這是看上去情緒反應最激烈的階段,孩子可能又哭又鬧、又踢又打。大部分孩子都是第一天到了幼兒園的時候哭;也有的孩子比較敏感,在父母還沒送去之前,他已經意識到了,可能在家里就不愿意出門了;那當然也有不那么敏感的孩子,第一天去上幼兒園的時候,還比較新奇,第二天才開始哭。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表達的就是“我不想接受這個狀態,不想去幼兒園,還是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2.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當孩子慢慢覺得反抗無效的時候,就會進入失望階段,孩子可能仍然會哭,但是只是想到了就哭一下,情緒反應沒有第一階段那么激烈,吵鬧的動作也會減少,有時候會不理人,表情比較遲鈍。
父母這個時候通常就會很擔心,希望看到自己孩子在教室里面的情景,于是就出現扒門、上樹的情景了。幼兒園的老師會跟父母說:“你放心交給我們吧,所有的小朋友都是要哭的,過一段時間就好了,如果你不走的話,可能這個事情就沒完沒了了。”
老師這么說的原因就是因為她知道,孩子必定要經過反抗、失望的階段,慢慢適應,然后會進入下一階段。
3.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進入到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上完成了新入學的適應,可以正常吃東西、玩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可能只有在放學看見母親的時候,會表現出傷心的感覺。
孩子新入學,一般一周左右大部分都適應了,但有的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比較難過渡,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這是為什么呢?
二、分離焦慮的影響因素
1.不同的依戀模式造成分離焦慮的輕重不同
我們所說的依戀模式,最初一定是指孩子跟母親之間的連接和紐帶。雖然這條紐帶看不見,但是所有的媽媽應該都會有感覺,比如孩子很小的時候,無論你睡得多熟,孩子一有什么你肯定能感應到。這種無形的紐帶,我們就稱之為孩子對于母親的依戀。
依戀的模式有四種,不同的依戀模式直接對孩子與媽媽分離時焦慮嚴重與否產生完全不同的影響。
首先第一種,最好的依戀模式,安全型依戀,占比65%。孩子跟你在一起的時候,就很開心,他會自己玩玩具,也不算一天到晚纏著你。但是你給他放到幼兒園,他也會表現出明顯的哭鬧,不愿意離開你。但是你真的離開了,他也能很快地適應,繼續玩游戲,等你回去的時候,他又很開心。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分離焦慮相對比較輕,他也哭,但是哭一兩天也就適應了。
第二種類型,回避型依戀,占比21%,比較奇特。媽媽走不走都一個樣。沒有明顯地要跟媽媽親近。這種孩子看上去分離焦慮是最輕的,完全不哭不鬧的那種,雖然在入學上沒有什么麻煩,但是有可能,接下來你會收到老師的投訴,比如孩子不合群,很難加入活動中,也不叫老師,家長是不是要多一些引導。
通常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回避父母的話,那么他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回避他人。一個人成年之后的人際關系是與父母關系的放大。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回避父母的話,也會回避老師和同學。
第三種類型,焦慮矛盾型,占比14%。比較復雜,媽媽走掉的時候表現出強烈的反抗,但是當媽媽回來的時候,也不像安全型那樣表現得開心,尋求和媽媽的親近,他還是會反抗媽媽。這類孩子的分離焦慮是比較嚴重的,極有可能哭上兩個月,還難以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最后一種,混亂型,占比4%,孩子沒有固定的依戀模式。這些兒童非常有可能曾經被虐待過或長期忽視過,對自己的行為和內心感受沒辦法發展出固定的模式。那么與焦慮矛盾型同樣的,也是屬于分離焦慮會比較嚴重的。
2.孩子氣質類型的不同造成分離焦慮的程度不同
心理學上的氣質,與我們平時所理解的氣質不是同一個,它指的是一個人性格、情緒反應模式相關的概念,希波克拉底把氣質分為四種類型,膽汁質、黏液質、多血質、抑郁質。
在這里我們用樂嘉的紅黃藍綠性格色彩來講會更好理解。有的孩子樂觀活潑,紅孩子;有的很容易急,又比較獨立,這種急躁力量型我們稱為黃色性格;還有的不喜歡多說話,多愁善感,喜歡自己默默地看書,我們稱之為藍色性格。還有一部分也不多說話,但是他不多愁善感,不挑,吃什么、穿什么都好,這種稱為綠色性格。
孩子們的性格不同也會影響到分離焦慮,紅色和綠色分離焦慮通常比較輕,適應得快。剩下的黃孩子和藍孩子,適應的時間就需要長一些,極端情況出現的概率大一些。
3.父母自身的依戀模式
父母自己的依戀模式是否是健康的,安全的,也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因為分離模式會代際傳承。如果你自己很難和父母分離,你的孩子自然也會很難和你分離。所以,我們也看到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分離焦慮并不全屬于孩子,有一部分是屬于父母自己的。
三、如何預防及應對分離焦慮
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分離焦慮的影響因素,接下來就看看從這些影響因素下手,我們可以提前做哪些預防工作,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分離焦慮又該如何應對?
1.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動物心理學家哈里·哈洛通過恒河猴來研究依戀是如何形成的,實驗中,有一個是鐵絲媽媽,有奶瓶可以吃奶,有一個是絨布媽媽,沒有奶。那小猴子更多的時候跟哪個媽媽在一起呢,結果發現小猴子只有在餓的時候才跟鐵絲媽媽在一起,大部分時間都是和絨布媽媽在一起。
和毛茸茸的絨布去接觸的時候,可以帶給我們什么呢?那就是愉悅感和安全感。我們跟什么樣東西接觸會比較愉悅開心,同時在什么樣的狀態下我們會感覺安全。這個是影響我們每個人形成生命早期依戀模式的重要原因。
每一個孩子生命最早期影響最大的一定是媽媽,沒有之一。如果一個媽媽能很好地擁抱這個孩子,去觸摸孩子,同時又是一個對孩子需求及時回應的敏感的媽媽。那這樣的媽媽就會帶給孩子非常重要的安全感。
假設媽媽能夠回應到孩子,能夠提供足夠的安全感,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這個世界、眼前的人是值得信任的。她可以做到自己很多沒法做到的事情,孩子就會相信媽媽,這部分的相信就帶來了依戀,他開始去依賴媽媽。
如果嬰兒沒法去相信和依戀媽媽,比如有的媽媽可能在孩子生命的早期沒有在他身邊,或者她自己經歷過一些創傷,沒能很好地去連接到自己的孩子,孩子就沒法把這部分依賴投射出去,去相信媽媽。那我們沒辦法去相信別人的時候,我們唯一能相信的只能是自己。
除了安全型依戀,后面的依戀模式都會有點問題,回避型是怎么來的呢?為什么他們好像不需要爸爸媽媽一樣,看上去比較孤獨,就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樣呢?那是因為如果他在生命最早期,母嬰關系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他沒有辦法去信任自己的母親,就會進入回避型依戀模式。
矛盾型的孩子看上去脾氣很糟糕,很難伺候,無論媽媽在不在,他都要發脾氣。同樣是因為他內在的安全感不夠,他沒法去信賴養育者。有一部分嬰兒選擇退回到自己內在的模式,還有一部分轉而想要去控制媽媽,控制外在的世界。
在孩子生命最早期,媽媽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在孩子三周歲前,沒有一個人對孩子的影響能超過媽媽。所以,盡可能地給予高質量的陪伴,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最佳方式。
2.母親情緒穩定
媽媽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想要增加孩子的安全感,首先要做到自己的情緒穩定。你在情緒不穩定的狀態下和孩子做一些事情,你增加肯定是孩子的恐懼感而不是安全感。我們有一句話叫育兒先修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那可以怎么做呢?
第一個,關于情緒管理,可以找一找各種平臺上的課程,去學一些情緒管理的技巧,怎么樣去放松;
第二個,母親自身的依戀模式也有問題的話就需要去處理與原生家庭父母的關系;
第三個,有可能母親的內在會有一些從小到大積累起來的創傷事件,你以為已經過去了,但其實創傷還在當事人的內在不斷地發生影響。比如說被拋棄,或者性的創傷,這樣的一些事件。當這個人結婚了,伴侶只是做了一些簡單的事,但是勾起了她過去的傷痛。這個時候,對于夫妻關系就會有損害,也有可能孩子無意中說了什么話,勾起內在傷痛,就沒辦法保持情緒的穩定,有可能使孩子非常害怕。去處理一些創傷事件,也是使得情緒穩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四個,慢慢成為自己的重要他人。去找到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去補充自己的心理營養,能夠照顧到自己內在的需求,情緒也會穩定一些。
3.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讓他自己吃飯、做家務,一開始做的時候,肯定做的不好。但是如果不放手的話,孩子永遠不可能具備這樣的能力,當他慢慢具備這樣能力的時候,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就這樣積累起來了。這個時候就能從能力上增加他內在的安全感。
4.提前熟悉環境,做好心理建設
在孩子入學之前,有條件的話可以帶孩子提前去熟悉校園環境,利用老師家訪的機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熟悉感。在家中模擬在幼兒園的生活,讓孩子有一個心理準備。
5.溫和而堅定地鼓勵
當孩子入學后,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的話,父母要給予溫和而堅定的支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一直關注著寶寶,約定好時間接送孩子,多給予擁抱和鼓勵,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或者說你看別的小朋友都不哭。再或者,自己無法處理的情況下,求助專業的幫助。
總之,應對分離焦慮只有一句話:我們需要增加安全感,減少恐懼感。愿我們和孩子都能順利度過人生的第一次重大分離,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因為,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聚合,唯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指向分離的。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離開我們的時候,也能過得很好。
下一篇
沒有了1、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校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bapduoduo.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校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master@xiaoche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