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源:山東商報
作者:陳學超
上學路
12歲的女孩房穎和9歲的男孩李巖,是(山東)萊蕪市雪野鎮蜂窩村僅有的兩個學齡兒童。對于兩個山村里的娃娃來說,求學之路,難走的不只是腳下的道路。在對“黑校車”的一片喊打聲中,他們是兩個連“黑校車”都沒得坐的孩子。
12歲的女孩房穎和9歲的男孩李巖,是萊蕪市雪野鎮蜂窩村僅有的兩個學齡兒童。對于這兩個山村里的娃娃來說,求學之路,難走的不只是腳下的道路。
在對“黑校車”的一片喊打聲中,他們是兩個連“黑校車”都沒得坐的孩子。
山里天亮得晚,尤其是冬天。
每天清晨五點多,外面還是黑漆漆一片,萊蕪市雪野鎮蜂窩村的房穎就得起床。穿衣、洗漱、等待母親做飯。這是她每天上學之前的必備程序。
房穎今年12歲,是上游小學五年級學生。
上游小學坐落在242省道旁,可以望見不遠處破敗不堪的齊長城錦陽關段遺址。那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
最近三周,雪野鎮每周都要下一場大雪。厚厚的積雪映襯下,兩千五百年前的那段歷史顯得愈發沉默。
房穎的母親對這段歷史并不怎么關心,很多時候她更關心女兒怎么才能順利到達學校。
上游小學里的孩子大都知道她女兒。這是因為她們所在的蜂窩村是距離上游小學最偏遠的村落——開車進山,一直走到無路可走了便到了蜂窩村。
每天清晨收拾完畢后,她都得陪著房穎從山坡上走下來,到村里的公交站牌下等著六點半才會出現的公交車。村里的清晨黝黑,山坡靜默矗立無語,12歲女孩從來不敢自己等公交。
簡陋的站牌上,標注了公交車的起點和終點,上游到胡多蘿。
蜂窩村并不在這趟公交車計劃的行程內。早前一年,房穎都只能跑著去上學。六七里路,聽上去不算太遠,放在城市里,也不過六七站地的距離——但這是一個剛過十歲的女孩和山路的“博弈”。
“一天跑下來孩子回家連話都不想說。”房穎的母親說。
12歲的女孩房穎和9歲的男孩李巖,是萊蕪市雪野鎮蜂窩村僅有的兩個學齡兒童。對于這兩個山村里的娃娃來說,求學之路,難走的不只是腳下的道路。
這天傍晚,房穎的父親恰好拾柴歸來。房家夫婦靠種地為生,花椒地里刨來的每年三四千元的收入支撐著這個家庭。
遇到糟糕天氣,李巖的母親都要護送孩子。很多時候,這位母親都用最原始的方法——背著兒子上學。
房穎和李巖時常會結伴而行。
李巖的母親很擔心,一旦夏天過后,房穎不在上游小學讀書了,兒子一個人怎么辦。
在很多偏遠鄉鎮或是城郊,三輪車充當了接送孩子上下學的“主力軍”。安徽省最近出臺文件,稱要杜絕三輪車等交通工具接送。文件給出的解決方法,聽起來可望而不可即。
學校離家遠,中午沒法回家吃飯。一位孩子的奶奶每天中午都要跑來送飯。
一對雙胞胎的姥姥前來學校接送兄弟倆,旁邊一位孩子的父親對此充滿好奇。
中午放學不能回家的孩子們。
房穎和李巖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通過讀書的方式走出大山,但這樣的決心顯得搖擺不定。(文/記者 陳學超 圖/記者呂廷川)
上一篇
超載校車背后的現實困境
1、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校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bapduoduo.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校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master@xiaoche001.com